台州人在浦東新區當官(台州人在榮成當官)

>上海周邊>22025-01-23 06:55:54

本文內容以關鍵詞台州人在浦東新區當官為核心展開講解,通過閱讀本文你將充分了解關於天台人在寧波當官、外地人在東莞當官、江蘇人在廣東當官、台州人當官的有多少、浙江台州人有沒有在廣州當官的相關問題。

文章目錄
  1. 天台人在寧波當官
  2. 外地人在東莞當官
  3. 江蘇人在廣東當官
  4. 台州人當官的有多少
  5. 浙江台州人有沒有在廣州當官

天台人在寧波當官

這是玄語,有相似特征就能理解,如果無相似特征就聽不懂,也聽不進。“門庭萬貫俱備,三真一假上天台”。其實這是說你家中富有殷實(萬貫),有三個真兒女,一個假兒女,都搞得好,做官(天台)。

外地人在東莞當官

李姓的來源有多種說法,主要說法是以下兩種:1、源於贏姓;2、源於封賞賜姓等。

1、源於贏姓:傳說,商朝末期,皋陶的後裔理征,在商朝做官時,因上前直言,得罪了商紂王,於是商紂王便將理征處死,理征的妻子聽聞後,便攜帶他們的兒子逃難,逃難到一棵李子樹下,因饑餓難耐,便摘李子充饑,這樣他們母子便活了下來,他們為紀念李子樹的救命之恩,便改姓為“李”。

2、源於封賞賜姓:唐代時期,因一些將軍大臣建國有功,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便賜“李”姓給這些開國功臣。比如唐代的胡、弘、郭、鮮於、阿布,阿跌、舍利等,都是因建國有功被賜的姓“李”。

江蘇人在廣東當官

容市人物

葛洪

[晉][公元283年-343年,東晉道教學者]

葛洪

葛洪,字稚川,丹陽句容(今江蘇)人。出身江南豪族。13歲時喪父,家境漸貧。他以砍柴所得,換回紙筆,在勞作之餘抄書學習,常至深夜。鄉人因而稱其為抱樸之士,他遂以“抱樸子”為號。他性格內向,不善交遊,隻閉門讀書,涉獵甚廣。

葛洪伯祖父葛玄曾師從煉丹家左慈學道,號葛仙公,以煉丹秘術傳於弟子鄭隱。葛洪約16歲時拜鄭為師,因潛心向學,深得鄭隱器重。鄭隱的神仙、遁世思想對葛洪一生影響很大,自此有意歸隱山林煉丹修道、著書立說。

晉永興元年(304)葛洪加入吳興太守顧秘的軍隊,任將兵都尉,與石冰的農民起義軍作戰有功,被封為“伏波將軍”。次年石冰事件平息,葛洪不願爭功邀賞,辭官往洛陽搜尋煉丹製藥之書。永興二年(305),北上洛陽,遇“八王之亂”,前路受阻。又因陳敏盤據江東作亂,歸途斷絕,遂流落在徐、豫、荊、襄、江、廣諸州之間。

光熙元年(306),葛洪舊友嵇含任廣州刺史,委任他做參軍,葛有意去南方避亂,遂欣然前往。嵇含遇害身亡後,葛逗留廣州,著手《抱樸子》的寫作。其間,他辭卻了要他出去當官的邀請,並結識了南海太守鮑靚,拜其為師。鮑靚十分賞識葛洪的才華,以女兒鮑姑許配。建興二年(314),返回家鄉,隱居深山繼續從事《抱樸子》的創作。晉元帝司馬睿登位時(317),命他為朝廷屬官,並賜爵關內侯。太寧三年(325),友人幹寶力薦他任散騎常侍領國史,堅持不去上任。後因生活所迫,再出任谘議參軍等職。

鹹和二年(327),葛洪聽聞交趾出產丹砂,自行請求出任勾漏(今廣西北流縣)令。經皇帝允準後,遂南行赴任,途經廣州,會晤刺史鄧嶽。鄧告訴葛:其轄地的羅浮山有神仙洞府之稱,相傳秦代安期生在此山服食九節菖蒲,羽化升天。鄧嶽表示願供他原料在此煉丹,葛遂決定中止赴任的行程,從此隱居於羅浮山。其間,鄧嶽擬任葛洪為東莞太守,葛辭不就。他在朱明洞前建南庵,修行煉丹,著書講學。因從學者日眾,又增建東西北三庵(東庵九天觀、西庵黃龍觀、北庵酥醪觀)。建元元年(343),葛洪病逝於羅浮山。相傳葛洪夫婦還曾在南海西樵山和廣州越崗院(即今三元宮)研究煉丹術和醫學,並常行醫於百姓之間。葛洪一生著述頗豐,《抱樸子》是其代表作。該書分內、外兩篇。內篇20卷,論述神仙方藥、養生延年、禳邪卻禍之事,總結晉代前的神仙方術,包含守一、行氣、導引等,為醫藥學積累

台州人當官的有多少

  溫嶺名人:徐似道、蔡鎬、丁希亮、虞似良、王居安、鄭大惠、戴、戴良齊、黃然、林昉、潘伯修、潘從善、盛貞一、林原縉、謝省、林克賢、林霄、葉良佩、林貴兆、李超、葛浩、王朝請、趙景芳、陳維新、周世隆、季廷梁、林藍、黃治、馮芳、範鼎三、胡夤、李大六、李小六、李小亨、林光法、葉蒸雲、林光宗、林興友、屈茞、屈 蕙、王寶玉、梁雲龍、金嗣獻、林嘯秋、蔡宗黃、何廣、毛濟美、鄭振塤、楊吉人、陳馥卿、陳洪法、周尚文、釋式海、林林、顏懷信、釋崇能、葉遇春、江浩、林通、朱光、鄭訓、沈峰、應梅笙、金養泉、胡大猷、謝小梅、阮尚傅、應守照、唐正順、夏靈森、林子石、蔡誦芬、張一葦、林公際、五紹舜、葉銘湘、方幹民、張繼順、盧鳴治、潘巨壽、孫士榮、包稚頤、吳慎因、陳洪道、金秉理、金沿詵、王行健、林大文、管容德、吳玉良、江澹、黃建墉,共92人、89篇。   徐似道字淵子,號竹隱,宋黃岩上珙(今溫嶠鎮上珙村)人,乾道二年(1166)進士,官至秘書少監,終朝散大夫、提點江西刑獄,以廉潔有才幹聞名於時。任江西提刑時,有感於驗屍無據可依,以致奸吏指輕作重,以有為無,造成許多冤獄,遂著《檢驗屍格》,規定檢驗官驗屍,應於傷損處當眾唱喝傷痕,眾無異詞後,再記錄在案,作判案憑據。此驗屍規則經朝廷頒行。工詩詞,著《竹隱集》11卷。   蔡鎬(1143~1191)字正之,宋白山(今白山鄉)人。淳熙二年(1175)武榜進士,為鹽城武學教諭,遷武學博士。朱熹駐節台州,建議修築黃岩河閘,薦蔡與林鼐主持其事。遂合理規劃,建築六閘,修理三閘,皆堅固耐用。後人立祠紀念他的功績。   丁希亮(1146~1192)字少詹,號梅岩,宋溫嶺(今溫嶠鎮)人。少年羨慕豪傑,喜作驚人之舉。31歲始奮誌讀書,受業於永嘉葉適。卒業後,尋師訪儒,與朱熹常有詩文往來。好遊名山大川,隨感隨錄,成《梅岩文集》數十卷。   虞似良字仲房,號橫溪真逸,又號寶蓮山人,宋橫溪(今大呂鄉橫溪村)人,祖籍餘杭。淳熙年間(1174~1189)為兵部郎官,終成都府路運判官。工詩,擅篆隸。家藏漢刻數千本。所書大至數尺,小至蠅頭,無不精妙,世所傳《陰符經碑》、《小桃源碑》、《洗耳碑》皆出其手。著《篆隸韻書》4卷。   王居安(約 1168~1230)初名居敬,字簡卿,因避嫌改名,並改字資道,宋黃岩縣方岩鄉(今溫嶺縣大溪鎮)人。20歲中進士,官至右司諫。因反對投降派史彌遠結黨營私,把持朝政,兩次被罷官回鄉。嘉定十五年(1222)複出,一度代理工部侍郎。理宗時官龍圖閣直學士,轉大中大夫,死後追封少保。作文明白曉暢,詩尤曠達,有《方岩集》 10卷傳世。   鄭大惠字子東(一說柬子),號穀口,宋澤庫(今澤國鎮)人,一說黃岩建山人。經學造詣極深,詩文清絕可愛。一生眈於山水歌詩之樂,不願做官。時人以唐詩名句“乾坤有肖氣,散入詩人脾”形容其人格詩風。著《飯牛集》。撰慶善寺鍾銘文,此鍾現藏海門烈士陵園鍾樓。   戴字景明,號東野,複古從孫。嘉定十二年(1219)進士,授贛州法曹參軍。工吟詠,自謂“餘不暇他問,獨未能忘情於吟”。詩格自然清新,無刻畫之痕。有《東野農歌集》5卷傳世。   戴良齊字彥肅,宋泉溪(今城關鎮)人。嘉熙二年(1238)進士,官至秘書少監。景定初,提出“君臣共憂天下”的主張。精性理之學,力辨漢儒注經之誤。著《中說辨妄》、《通鑒前紀》、《曾子遺書》、《論語外書》、《孔子年譜、世譜》、《七十子說》、《泉溪文集》。侄孫戴亨,字子元,亦能經學。   黃然字彌薪,宋洞黃(今嶴環鎮照穀村)人。孔昭之祖。體魄健壯,記憶練武,講義氣,常憤於靖康之恥,恨不能親手殺敵,以報效國家。時闍婆國(即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或蘇門答臘島)海寇經常竄擾沿海,即自告奮勇擔任警戒。某夜,海寇偷襲,隻身隱陣殺敵,寇為之膽寒。終因寡不敵眾,壯烈犧牲,時年25歲。   林昉字仲昉,號曉庵,元半嶺(今石橋頭鎮境內)人,宋末中舉。元至元間(1271~1294)薦任國史檢閱。從《易經》研究天象,又重視記載農事。《震雷月食》、《乳柑記》二文為人稱道。著有《丹邱川鎮》、《半山文集》、《田間書》。   潘伯修(1314~1356)字省中,元淋頭(今淋川鎮)人,一說黃岩大灃人。工詩文,旁通天文地理律曆之學。三次名冠省試。因會試失意,遂隱居著述,授徒鄉裏。元末動亂,詩文多憂時之作。方國珍兵起,江浙參政朵兒隻班統兵至台,欲盡屠沿海居民,潘率父老至軍前力爭得免。傳為方國珍所殺。遺著《江檻集》1卷,收入《元詩選》。   潘從善字擇可,元泉溪人。至正九年(1349)進士,曆任承直郎、同知製誥兼國史編修、福建儒學提舉。工古詩文,善小楷書,名重士林。有《鬆溪集》。   盛負一元三坑(今鳳城鄉山坑村)人,出身詩禮之家,年輕守寡,家道衰微,含辛茹苦贍養老人,撫育子女,以指蘸漬麻水代筆墨,教子女認字。工詩,常以“冰肌瘦骨絕塵埃”的梅花自比,有《梅花詩》百首盛傳於時。   林原縉(1329~1404)字居恒,明北山(今城關鎮北山村)人,性倜儻不羈,逍遙詩酒,不求仕進。永樂二年(1404)正月,與同裏王崧、翁晟、邱鐔、邱海、何及、何愚、狄景常、程完九人,於花山結梅花吟社,時號“花山九老”。因年齡最高,被推為社長。有《居恒稿》2卷。   謝省(1420~1493)字世修,號愚得,晚號台南逸老。謝鐸叔父,景泰五年(1454)進士。成化五年(1469)出任寶慶(今湖南省邵陽市)知府。在任上將堂食錢(知府夥食津貼)充為公用,向上司條陳百姓憂患十四事,繼廢淫祠,改辦社學,教民婦紡織,鼓勵農事。54歲辭官回鄉,講學方岩書院。閑居好登高賦詩,生平博覽群書,著《行禮或問》、《杜詩注解》、《逸老堂淨稿》。   林克賢(1431~1485)原名壟,字克賢,以字行,更字一中,號抑齋。鶚從弟,成化二年(1466)進士,授刑部主事,轉員外郎,以“盡心獄事,無顧忌,亦不為苛刻”著稱。升福建按察使僉事,力振風紀,當麵指責巡按禦史營私舞弊。政事之餘,好學不倦,廣涉諸子百家以及唐宋詩章。著《抑齋稿》。   林霄字克衝,鶚從弟。成化十三年(1477)進士。初選翰林院庶吉士,後升刑部給事中,奉使暹羅,冊封其國王。抵達暹羅王城,因接見禮儀不合規格,不肯屈節宣詔,暹羅國王故意薄待之,迫其屈從,遂憤懣成疾而死。憲宗讚道:“仗節不屈於蠻邦,結憤竟歸於冥漠。”   葉良佩字敬之,號海峰,明鏡川(今江洋鄉)人。嘉靖二年(1523)進士,官至南京型部主事,撰《刑法論》兩篇。後隱居家鄉,專意著述。自稱少年攻文學詞章之學,壯年治經世濟民之學,晚年專養心修身之學,學凡三變,而更接近於道,著《嘉靖太平縣誌》、《周易義叢》、《天文便覽》、《地理粹言》、《韻語類編》、《海峰堂前稿》等。   林貴兆字道行,號白峰,明團浦(今箬橫)人。嘉靖十九年(1540)舉人,選任江西都昌知縣,以正直廉潔得譽。時賦役繁重,不滿於嚴嵩父子把持朝政,歎道:“我豈能為若作鷹犬耶!”為官九個月,即解印歸裏,著書講道,以德感化鄉人,門生尊為文貞先後。年82歲卒。著《正誌稿》、《知我軒近說》。   李超字升霄,號天衢,明鬆門人。自幼習武,世襲指揮職。總督胡宗憲委以抗倭重任,曾單騎持槍矛直突倭營,左右擊殺,倭驚潰,以剛勇名聞全軍。官至京城護軍都督。   葛浩明鬆門人,嘉靖二十七年(1548)襲世職指揮同知,協助戚繼光抗倭,受命籌建水師。吊棚(今釣浜)一戰,率水師大敗倭寇,追至遠洋,生擒酋長。奉調福建抗倭,繼又調廣東平亂,以軍功升廣西柳慶副總兵。   王朝請字疇九,明雙瑞(今屬溫嶠鎮)人,世代為醫,善治痘疹,內、兒、婦科亦有較深造詣,授太醫院吏目,手錄治麻疹驗方,匯為《王槐堂秘書》。清光緒年間(1875~1908),莞渭蔡理人搜集王氏遺方,輯《王氏麻書》刊行於世。   趙景芳 字孟麟,明成曆間(1573~1620)圍棋高手。敏而無失,有如神助,人稱神奕手。

浙江台州人有沒有在廣州當官

溫嶺名人:徐似道、蔡鎬、丁希亮、虞似良、王居安、鄭大惠、戴、戴良齊、黃然、林昉、潘伯修、潘從善、盛貞一、林原縉、謝省、林克賢、林霄、葉良佩、林貴兆、李超、葛浩、王朝請、趙景芳、陳維新、周世隆、季廷梁、林藍、黃治、馮芳、範鼎三、胡夤、李大六、李小六、李小亨、林光法、葉蒸雲、林光宗、林興友、屈茞、屈 蕙、王寶玉、梁雲龍、金嗣獻、林嘯秋、蔡宗黃、何廣、毛濟美、鄭振塤、楊吉人、陳馥卿、陳洪法、周尚文、釋式海、林林、顏懷信、釋崇能、葉遇春、江浩、林通、朱光、鄭訓、沈峰、應梅笙、金養泉、胡大猷、謝小梅、阮尚傅、應守照、唐正順、夏靈森、林子石、蔡誦芬、張一葦、林公際、五紹舜、葉銘湘、方幹民、張繼順、盧鳴治、潘巨壽、孫士榮、包稚頤、吳慎因、陳洪道、金秉理、金沿詵、王行健、林大文、管容德、吳玉良、江澹、黃建墉,共92人、89篇。

徐似道字淵子,號竹隱,宋黃岩上珙(今溫嶠鎮上珙村)人,乾道二年(1166)進士,官至秘書少監,終朝散大夫、提點江西刑獄,以廉潔有才幹聞名於時。任江西提刑時,有感於驗屍無據可依,以致奸吏指輕作重,以有為無,造成許多冤獄,遂著《檢驗屍格》,規定檢驗官驗屍,應於傷損處當眾唱喝傷痕,眾無異詞後,再記錄在案,作判案憑據。此驗屍規則經朝廷頒行。工詩詞,著《竹隱集》11卷。

蔡鎬(1143~1191)字正之,宋白山(今白山鄉)人。淳熙二年(1175)武榜進士,為鹽城武學教諭,遷武學博士。朱熹駐節台州,建議修築黃岩河閘,薦蔡與林鼐主持其事。遂合理規劃,建築六閘,修理三閘,皆堅固耐用。後人立祠紀念他的功績。

丁希亮(1146~1192)字少詹,號梅岩,宋溫嶺(今溫嶠鎮)人。少年羨慕豪傑,喜作驚人之舉。31歲始奮誌讀書,受業於永嘉葉適。卒業後,尋師訪儒,與朱熹常有詩文往來。好遊名山大川,隨感隨錄,成《梅岩文集》數十卷。

虞似良字仲房,號橫溪真逸,又號寶蓮山人,宋橫溪(今大呂鄉橫溪村)人,祖籍餘杭。淳熙年間(1174~1189)為兵部郎官,終成都府路運判官。工詩,擅篆隸。家藏漢刻數千本。所書大至數尺,小至蠅頭,無不精妙,世所傳《陰符經碑》、《小桃源碑》、《洗耳碑》皆出其手。著《篆隸韻書》4卷。

王居安(約 1168~1230)初名居敬,字簡卿,因避嫌改名,並改字資道,宋黃岩縣方岩鄉(今溫嶺縣大溪鎮)人。20歲中進士,官至右司諫。因反對投降派史彌遠結黨營私,把持朝政,兩次被罷官回鄉。嘉定十五年(1222)複出,一度代理工部侍郎。理宗時官龍圖閣直學士,轉大中大夫,死後追封少保。作文明白曉暢,詩尤曠達,有《方岩集》 10卷傳世。

鄭大惠字子東(一說柬子),號穀口,宋澤庫(今澤國鎮)人,一說黃岩建山人。經學造詣極深,詩文清絕可愛。一生眈於山水歌詩之樂,不願做官。時人以唐詩名句“乾坤有肖氣,散入詩人脾”形容其人格詩風。著《飯牛集》。撰慶善寺鍾銘文,此鍾現藏海門烈士陵園鍾樓。

戴字景明,號東野,複古從孫。嘉定十二年(1219)進士,授贛州法曹參軍。工吟詠,自謂“餘不暇他問,獨未能忘情於吟”。詩格自然清新,無刻畫之痕。有《東野農歌集》5卷傳世。

戴良齊字彥肅,宋泉溪(今城關鎮)人。嘉熙二年(1238)進士,官至秘書少監。景定初,提出“君臣共憂天下”的主張。精性理之學,力辨漢儒注經之誤。著《中說辨妄》、《通鑒前紀》、《曾子遺書》、《論語外書》、《孔子年譜、世譜》、《七十子說》、《泉溪文集》。侄孫戴亨,字子元,亦能經學。

黃然字彌薪,宋洞黃(今嶴環鎮照穀村)人。孔昭之祖。體魄健壯,記憶練武,講義氣,常憤於靖康之恥,恨不能親手殺敵,以報效國家。時闍婆國(即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或蘇門答臘島)海寇經常竄擾沿海,即自告奮勇擔任警戒。某夜,海寇偷襲,隻身隱陣殺敵,寇為之膽寒。終因寡不敵眾,壯烈犧牲,時年25歲。

林昉字仲昉,號曉庵,元半嶺(今石橋頭鎮境內)人,宋末中舉。元至元間(1271~1294)薦任國史檢閱。從《易經》研究天象,又重視記載農事。《震雷月食》、《乳柑記》二文為人稱道。著有《丹邱川鎮》、《半山文集》、《田間書》。

潘伯修(1314~1356)字省中,元淋頭(今淋川鎮)人,一說黃岩大灃人。工詩文,旁通天文地理律曆之學。三次名冠省試。因會試失意,遂隱居著述,授徒鄉裏。元末動亂,詩文多憂時之作。方國珍兵起,江浙參政朵兒隻班統兵至台,欲盡屠沿海居民,潘率父老至軍前力爭得免。傳為方國珍所殺。遺著《江檻集》1卷,收入《元詩選》。

潘從善字擇可,元泉溪人。至正九年(1349)進士,曆任承直郎、同知製誥兼國史編修、福建儒學提舉。工古詩文,善小楷書,名重士林。有《鬆溪集》。

盛負一元三坑(今鳳城鄉山坑村)人,出身詩禮之家,年輕守寡,家道衰微,含辛茹苦贍養老人,撫育子女,以指蘸漬麻水代筆墨,教子女認字。工詩,常以“冰肌瘦骨絕塵埃”的梅花自比,有《梅花詩》百首盛傳於時。

林原縉(1329~1404)字居恒,明北山(今城關鎮北山村)人,性倜儻不羈,逍遙詩酒,不求仕進。永樂二年(1404)正月,與同裏王崧、翁晟、邱鐔、邱海、何及、何愚、狄景常、程完九人,於花山結梅花吟社,時號“花山九老”。因年齡最高,被推為社長。有《居恒稿》2卷。

謝省(1420~1493)字世修,號愚得,晚號台南逸老。謝鐸叔父,景泰五年(1454)進士。成化五年(1469)出任寶慶(今湖南省邵陽市)知府。在任上將堂食錢(知府夥食津貼)充為公用,向上司條陳百姓憂患十四事,繼廢淫祠,改辦社學,教民婦紡織,鼓勵農事。54歲辭官回鄉,講學方岩書院。閑居好登高賦詩,生平博覽群書,著《行禮或問》、《杜詩注解》、《逸老堂淨稿》。

林克賢(1431~1485)原名壟,字克賢,以字行,更字一中,號抑齋。鶚從弟,成化二年(1466)進士,授刑部主事,轉員外郎,以“盡心獄事,無顧忌,亦不為苛刻”著稱。升福建按察使僉事,力振風紀,當麵指責巡按禦史營私舞弊。政事之餘,好學不倦,廣涉諸子百家以及唐宋詩章。著《抑齋稿》。

林霄字克衝,鶚從弟。成化十三年(1477)進士。初選翰林院庶吉士,後升刑部給事中,奉使暹羅,冊封其國王。抵達暹羅王城,因接見禮儀不合規格,不肯屈節宣詔,暹羅國王故意薄待之,迫其屈從,遂憤懣成疾而死。憲宗讚道:“仗節不屈於蠻邦,結憤竟歸於冥漠。”

葉良佩字敬之,號海峰,明鏡川(今江洋鄉)人。嘉靖二年(1523)進士,官至南京型部主事,撰《刑法論》兩篇。後隱居家鄉,專意著述。自稱少年攻文學詞章之學,壯年治經世濟民之學,晚年專養心修身之學,學凡三變,而更接近於道,著《嘉靖太平縣誌》、《周易義叢》、《天文便覽》、《地理粹言》、《韻語類編》、《海峰堂前稿》等。

林貴兆字道行,號白峰,明團浦(今箬橫)人。嘉靖十九年(1540)舉人,選任江西都昌知縣,以正直廉潔得譽。時賦役繁重,不滿於嚴嵩父子把持朝政,歎道:“我豈能為若作鷹犬耶!”為官九個月,即解印歸裏,著書講道,以德感化鄉人,門生尊為文貞先後。年82歲卒。著《正誌稿》、《知我軒近說》。

李超字升霄,號天衢,明鬆門人。自幼習武,世襲指揮職。總督胡宗憲委以抗倭重任,曾單騎持槍矛直突倭營,左右擊殺,倭驚潰,以剛勇名聞全軍。官至京城護軍都督。

葛浩明鬆門人,嘉靖二十七年(1548)襲世職指揮同知,協助戚繼光抗倭,受命籌建水師。吊棚(今釣浜)一戰,率水師大敗倭寇,追至遠洋,生擒酋長。奉調福建抗倭,繼又調廣東平亂,以軍功升廣西柳慶副總兵。

王朝請字疇九,明雙瑞(今屬溫嶠鎮)人,世代為醫,善治痘疹,內、兒、婦科亦有較深造詣,授太醫院吏目,手錄治麻疹驗方,匯為《王槐堂秘書》。清光緒年間(1875~1908),莞渭蔡理人搜集王氏遺方,輯《王氏麻書》刊行於世。

趙景芳 字孟麟,明成曆間(1573~1620)圍棋高手。敏而無失,有如神助,人稱神奕手。

下一篇:上海寶山區口腔診所(上海寶山口腔門診)
上一篇:快遞能進浦東新區麽(有啥快遞能進上海)
相关文章
返回顶部小火箭